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法律问题,以确保诉讼顺利进行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
诉讼程序中的常见法律问题
1、起诉条件不满足:
根据民诉法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一系列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若这些条件未满足,起诉可能会被法院驳回。
2、案件受理与立案延误:
在提交起诉状后,法院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然而,由于法院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有时会出现受理与立案的延误,导致案件进展缓慢。
3、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
根据民诉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必须按照法院通知的开庭时间到庭参加诉讼。若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法院可能会作出撤诉处理(针对原告)或缺席判决(针对被告)。
4、执行问题
在判决生效后,若败诉方未在规定时间内履行义务,胜诉方需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被执行人财产难以查找、执行标的物存在争议等问题,导致执行难以顺利进行。
5、诉讼费用争议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支付一定的诉讼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财产保全费等。当事人可能会对诉讼费用的计算与缴纳产生疑问或争议。
二、
证据收集与保存的注意事项
1、证据的合法性:
收集证据要合法,不能用暴力、威胁等手段获取,像私装窃听器获取隐私当证据,法院不会认可。
2、证据的真实性:
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伪造、篡改。合同、书证随意涂改,证据效力会打折扣。
3、证据的关联性:
收集的证据要和案件有关,起诉欠款就收集借条、转账记录等,无关证据没用。
4、及时收集证据:
证据可能随时间消失或难取得,要尽快收集固定,如事故现场痕迹和证人证言。
5、妥善保管证据:
收集到的证据要保存好,防止损坏、丢失,电子证据要备份。
6、电子证据的特殊要求:
电子数据(微信、邮件)需保留原始载体(手机、电脑),开庭时可能需当庭演示。
三、
诉讼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点
1、诉讼请求不当风险:
诉讼请求不完全或错误,会导致未请求部分视为弃权而得不到审理,错误请求不被支持的风险。
2、举证不能风险:
在诉讼中各方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请求和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的,必然导致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诉讼不利甚至败诉后果。
3、超期申请执行风险:
法律文书生效后,享有实体权益的一方如果不在法定的申请期限内提出执行申请,将导致其执行申请权的丧失。
4、财产保全申请错误风险:
财产保全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将承担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不当所遭受损失的风险。
5、超过诉讼时效的风险: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后,被告提出原告的起诉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间的,原告应举证证明没有超过法律保护期间,否则其诉讼请求不会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
通过了解这些常见法律问题和风险点,当事人可以更好地准备诉讼,避免因程序或证据问题导致不利后果。建议在复杂案件中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议。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